改革開放40年,南平產業發展的歷史可圈可點。一大批企業大浪淘沙,化蛹為蝶。每一個成功企業背后都有一位優秀的企業家,圣農集團的傅光明36年只做一件事,就是養雞,如今年肉雞飼養能力全國同行第二,年肉雞加工能力全國第一。南孚公司的陳來茂以及后任的掌舵人丁曦明、劉榮海,30年接力民族工業大旗,以虎嘯龍吟之勢拓展市場,堿性電池產量雄居亞洲第一,今年銷售收入可突破30億元。
閩北工業發展靠的就是這樣一大批本土培養起來的企業家,他們勇立潮頭,敢為人先,擔當使命,砥勵奮進。事實說明,優秀的企業家才能造就優秀的企業,企業家是企業的領路者、改革轉型的引領者、現實財富的創造者、創新創造的實踐者。
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工業大會上,讓企業家坐上大會主席臺,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,就是尊重企業家。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工業發展,要與企業家“同頻共振”,同舟共濟。
尊重企業家請愛護企業家。當今,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產業,高質量產業離不開高質量企業,高質量企業離不開優秀企業家。企業家是市場最活躍的實踐者,是一種稀缺資源。企業家在前行中難免會磕磕碰碰,有時會鎩羽而歸。我們要營造一種敢試敢闖、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,對企業家在拼搏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幫助,愛護他們,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。關鍵時刻“拉兄弟一把”,讓他們輕裝上陣,重拾信心,重振勇氣,使他們覺得在南平真正有歸屬感、認同感。
尊重企業家請支持企業家。工業經濟是我市經濟發展的“引擎”,區域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實體工業的競爭。過去40年,企業家書寫了一個又一個閩北產業發展的傳奇故事,今后幾十年,依然需要他們以超人的膽識、魄力和新思維去研發新產品,開拓新市場,迎接新挑戰。這一切都離不開政府和全社會在人才、資金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。我市新近出臺的《進一步促進工業企業發展的八條措施》等好政策是及時雨,要及時落到廠礦車間。各級各部門要樹立“保姆”意識,把“最多跑一次”“馬上就辦”等服務理念化作支持企業的具體行動,讓企業家政治上有榮譽,社會上有地位,發展上有保障。
尊重企業家,親近企業家。構建“親”“清”新型政商生態,是營造良好工業發展大環境的重要保障。我們的黨員干部要去掉疑惑,丟掉羈絆,坦坦蕩蕩,大膽地與企業家交朋友,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,同時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,清清白白,不夾雜私心,不逾矩越界,政商關系始終是“小蔥拌豆腐,一清二白”。
“尊重企業家就是尊重生產力”。企業家興則實業興,實業興則閩北興。打贏閩北工業提升攻堅戰,龍頭企業是主力軍,企業家是“排頭兵”。新時代,讓我們多為實體經濟點贊,為企業家喝彩。